1静的魅力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从另一时空而来,穿越到这一时空,贯穿起几千年来的大成就。
诸葛亮静思而智慧过人,李白静思而得浪漫真谛,陶渊明静思而得大境界……静的魅力,在你思考的过程中。
静,是一种美丽。《诗经》中有一首诗——《静女》,“静女”即美丽的女子。在古人眼中,静代表着那梦中的白莲,幽静而显美丽。“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相望的那一瞬间寂静,代表着纯真而依依不舍的真情,代表着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这是一种美丽。“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瞬间的宁静,给人留下了斑斓的想象,美丽,任你而想。执手相望的宁静,感动的宁静,无声无息的世界,为我们开启一场美的盛宴,让我们品味静的魅力。
静,是一份自由。远离尘世,醉心山水,此时此刻的幽静让王维感到自由。官场上的朋党之争,尔虞我诈让他被束缚在那不安囚笼之中。回想过去,王维不竟有所感慨,“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他从繁华走入静谧,从朝中遁入空山,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看花开花落,观云卷云舒。这份宁静给予他思想的自由,他挥笔写下《山居秋暝》,这份宁静,给予他人身的自由,让他清水出芙蓉,高洁而超然。静,是一份自由,引领我们远离尘世的束缚,走进那诗意的天地。
静,是一份感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只因“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带着他对静的感悟,临南山而居,于东篱采菊。他完美地诠释了“静由心生”即使在喧嚣的尘世,只要心静,那么宁静的氛围便会一直陪伴你,伴你攀登高峰,摘取荣誉。因为对静有这样的一份感悟,所以他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远离尘世的喧嚣,醉倒在南山的悠悠菊香,与飞鸟相与还,临清流而赋诗,独守对静的那一份感悟,从此,诗意的生活。
静静的相伴,静静的坐着,静静的看着,一切因为有了静,而显得那么美丽;与风相随,共同遨游,像蒲公英一样飞翔在自由的天地;心境方可身静,带着静的感悟,诗意生活。
与静相伴,重拾心中的宁静。让静与梦携手,在静的魅力中,梦想成真!
2静的魅力
静水流深,不显不露。静,以外观默默无闻的姿态隐藏着内在的力量、深刻的思想。一个“静”字,竟是如此深邃,如此富有禅意,富有魅力。
身静,方可心无旁骛;专心思索,方能得大智慧。佛家禅宗似乎是最早领悟到这一要诀的。禅宗的必修课,也是入门功夫——坐禅,就要修行者身静入定,诵经冥想。双目一闭,便将滚滚红尘、污垢尘埃尽闭于心门之外;身静入定,便不为外物所役而细品沉思。自印度莲花大师始,不少僧人在喜马拉雅山挖洞面壁而居,饥餐荨麻,渴饮雪水,形容枯槁而终于“静”思得佛门真谛,成为一代高僧。面壁,或思过,或悟道,成功的前提就是身静。身如静水,不显不露,方能让思想纵横千里。
心静,方可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单纯的身静,心中依然万念错杂,自然不可得道。身静的同时,更要心静。不去想那人间的纷杂,只将一片冰心浸入雪水,感受静的冰凉怡人,放松精神。而到了更高层的境界,即便身不能打坐入定,心依旧可如止水。于是,你不必奇怪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感受,只因为他“心远地自偏”;你不必奇怪苏东坡被贬黄州,仍能于赤壁之下高歌放舟,只因为他从不变的静中,悟出了“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大境界,于是便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智者在静中修身悟道,在静中羽化登仙,在静中凝聚起了千年的智慧和深不可测的力量。但他们还是保留着那份静,或许是习惯已成为自然。直到有一天他们打破了沉默,你才惊讶他们的智慧与博大,于是才有那“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感慨。《天龙八部》中第一高手,竟是少林一个默默无闻的扫地僧;助魏公子窃符救赵的侯生原本也只是大梁夷门的一个守门人;智慧象征的诸葛亮,出茅庐之前也只是躬耕于南阳的农夫……他们往日的静正反衬出有朝一日力量爆发的可怕,就如同火山的静,那不是单纯的沉默,而是为了蓄积之后的爆发!
于是不难理解嵇康在面对前呼后拥,大讲排场来拜见他的钟会时,仍旧不理不睬,只在熊熊的炉火和铿锵的锤声中默默忙碌的举动。圣贤的静,岂容俗世的嘈杂来打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千年前的智者从深邃的静水中悟出了禅意。这禅意并非不可言传,只是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去感悟呢?这也许是现代文明的悲哀。
3静的魅力
高山静穆,才变得如此的雄伟,河水宁静,才汇成深远的湖泊,自然宁静,才弹奏出群鸟共鸣的乐曲。静是自然给予我们的一种恩赐。唯有静,我们才能更好的体会到大地的厚纯,河流的无私,天空的宽容,山林的奉献。
静是一种奇妙的心态,唯有静下心来,我们才能很好的审视自己,认清自己,找准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
还记得那个3岁时便失去双臂的小女孩雷庆瑶吧!最初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失去了双臂意味着什么。她的长发被剪掉,她的花裙被藏起,当她心爱的洋娃娃被扔掉时,她不顾一切的去抢,可她蹲在地上时,她却不知道用什么去捡洋娃娃,这时她才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什么,年幼的她不得不静下心来静想自己该怎么去做。于是她开始用双脚练习吃饭、洗脸、刷牙,最终她还学会了用双脚刺绣、化妆、画画。
我们说雷庆瑶是不幸的,但静让他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新找回了自我,赢得了尊重。当你看到她那如春花般的笑脸时,你不得不为她身上的静的魅力而喝彩。你不得不为她身上回射的静的魅力而折腰。
静是一种长远的境界,唯有静下心来,我们才能理清自己的思路保持清醒的头脑,领会所学的精髓。
大家一定记得这句格言吧!宁静致远,只有内心宁静,我们才能走得更远,实现我们的远大理想。
庄子庄园,淡泊名利,专心修为,才创造鲲鹏展翅九万里,傲视苍穹独一家的神话。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潜心磨砺计策,才开创了三千越甲终吞吴的奇迹。诸葛孔明静心学习苦心钻研几十年,才缔造了三顾茅庐、三分天下的传说。由此可见,静是学习的前提,唯有静下心来,你才能真正的学进去。
静时一种奇特的法宝。学习上离不开静,工作上又何尝不是如此,静心搞科研,才能有所成就,张冬伟如果不是静心钻研焊接技术,又如何成为焊接技能的第一人,孟剑锋如果不是静心钻研錾刻技术,又怎能刻出巧夺天工的银质手帕。
同样我们的生活中也离不开静,唯有静,我们的家庭,才能和睦。唯有静,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也唯有静,我们的国家才能富强,唯有静,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的美好。 这就是静的魅力。
4静的魅力
静之境有三,一曰外物之既静,人口缄默,环堵悄然,于是闻晓角吟风,一叶坠露,此人所常谓之静也。其二者,为外喧物闹,而向静求诸异地,古之隐逸者然也。然静法之大乘而极至者,曰心静。当是时,丝竹虽嘈而不乱耳,人声虽杂而愈静,岿然不动,安步以当车矣。此三境,任得其一,则可受益无穷而尽尝其魅力也。
静之其一,见乎诸端。譬如学子参试,皆屏息凝神而阅题,默然以疾书,虽一针落地可闻也。考场之外,亦令行而喧止,意在营静以利学子也。人之与会,则语者立而谈,听者默然。至若体育赛、病房中,更不消说。彼童子觅表,人众声杂则无从获也;天色既暗,人倦而归家,则万籁俱静,表“自现”也!此皆谓得乎静之功。故曰得其境一免责井然而有序,其益自见矣!
昔者五柳先生恶尘网人境,致仕归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倦于外物喧闹而求静于造化天地也,可谓得第二境也。求得之静愈见其宝也。是故陶潜虽箪瓢屡空而晏如也,执杖耘籽而常乐。羁鸟归林,去五斗米以得静;池鱼归渊,别车马喧而清欢。五柳先生乃著文自娱,潜心品静;今之人方有其诗文之宝藏也。此见第二境之妙也。
然“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以其心境之宁,波澜不惊,故虽“结庐在人境”,犹可“而无车马喧”!苏洵尝言:“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心若止水,则明辨细小之物;内得静法,可专注如激光,穿事越表,探得生之内核。
古之成大事者,非惟有旷世超人之才,亦必得心静也,开国者毛润之少时,尝携书往茶馆,择极闹处而坐,摊书阅文,欲以砥砺其志,修心静之法也。阅至精髓,则喧杂穿耳过,明义留心中。故方其领兵长征,虽时遇险境,常遭困苦,得暇,则独坐观书,专心致志矣。以其心静,炮火敌兵不可撼之也。卒建国,泽行神州,成万古功业!
清时公子纳兰容若,亦深谙静之魅力。随帝出征,万骑奔走,黄沙漫天。然既驻,则吟“夜深千帐灯。”妙词佳句,非惟其博学才丰,亦必得静也。倘遑遑欲归家,或汲汲于富贵升迁,口中所言,必颂人君之俗诗伪词,何以传诵至今耶?
静之魅力,如上所言,益处无尽。愿诸君寻而品之。林清玄谓:“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余谓:得静,则可共适造物之无尽藏也!
5静的魅力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静,纯粹而自然,却飘渺难以言喻。很多时候,我们都惊觉于周遭的安静。静的美妙,在于其合乎人心,恰到好处;也正因此,日陷喧嚣的我们对其深深向往。
在宁静中,我们才能听到心灵真实的诉求。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毕业典礼上告诫那群即将离开象牙塔的学子们:不要让外界的声音淹没你的内心。在这个充斥各种成功论、奋斗史词典榜样社会,能有几人愿意去倾听自己的内心?许多人每日庸庸碌碌换得一身疲惫,自以为是充实生活的本质;愿意多看几条微博也不肯一个人静一会。当静成为众口评论的境界时,其实它正远离我们。
在太平盛世里要求一份内心清净,已属不易。因此那些身处乱世的隐者更显传奇色彩。管(车各)、左慈、华佗,他们或许是《三国演义》里最具神话色彩的人物。在那个群雄并立的年代,武将谋士们都在大施拳脚以求留名于世时,他们却隐逸遁世,神龙见首不见尾。或许在他们眼里,再运筹帷幄的军师,再万夫莫敌的豪杰,不过是汲汲于名之辈。因为宁静,他们从容,足以在乱世里曳尾于涂中。
霍金在牛津大学研究宇宙爆炸起源理论时,一位负有盛名的博士为其理论取了一个漫画式的名称以表明自己的不屑。后来,霍金在与罗杰.彭罗斯的探讨中顿悟,证明了自己的正确。或许足够宁静,才能找到正确的声音,将人引入一片新天地。
古来那些死守善道、遗世独立的人,内心都是宁静的。他们宁静得淡漠了自己的私情,无视了身处的困厄,正如“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宁静胜过千言万语去宽慰自己。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在最后这样告诫自己的儿子;也许经战场官场洗礼一番后,孔明最怀念的,是遇见玄德之前,躬耕于南阳的日子。
身边的朋友们都说,以后有钱了,住到深山老林里,兴致好了去当徐霞客。是啊,我们都向往一种理想的生活,要么世外桃源,要么面朝大海,宁静悠闲,与世无争。但无奈的是躲不过一个前提,现实注定我们要在世俗和喧嚣里翻滚一次才有宁静生活的权利。可是谁能言之凿凿我们不会在追寻的路上已经失去最初的向往?
小编推荐:请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mw748219